集市与教堂丛谈(零)

欧洲历史的简单刻度尺——《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》

Dante posted @ 2014年9月27日 01:59 in 读书笔记 with tags 历史 欧洲 , 1652 阅读

 这本书是澳洲的历史教授John Hirst写的一本历史课本,本意是让学生了解欧洲文明,因为他认为澳大利亚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。虽然是一本历史课本,但是读起来妙趣横生,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力。
在第一章里面作者就坦率地表达了他的立场:一个欧洲(西欧)中心主义者。我这样说固然有给作者扣帽子的嫌疑,所以我可以换一种说法,在第一章开头作者开门见山地说欧洲文明”一直是唯一能让世界其他地区马首是瞻的文明“。可以这样说,作者是认为欧洲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中心。这个立场和观点值得商榷,也可以商榷。在历史研究乃至于对人类社会中的复杂现象,几乎无法避免研究者的不同立场。事实上正是因为不同立场的存在,才有求得共识的需要:如果大家立场观点都一致了,那就无所谓取得共识可言了。至于能否取得共识,取决于研究者表达观点、准备论证材料的能力。
在这一点上,足见作者笔底不凡。欧洲文明数千年的历史,无数的兴衰存亡、碰撞融合,史料和研究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,除了善泳者外的人见此,大抵只能望洋兴叹而止步与沙滩之上观潮。作者能在此纷繁复杂的材料中,整理出一条脉络,其裁剪熔炼之功可称不凡,加之表达观点时,简洁明快,条理分明,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跟随作者的思路,了解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。
一直以来我在阅读外国的历史书的时候,都常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。这种感觉在读中国史书的时候是没有的。比方说读《晋书》《唐书》,里面忽然出现一个人的传记,但是还是可以读下。仔细考量背后的原因,我认为原因是这样的:人通常是不能孤立地认识一个事物的,我们需要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形成对它的看法。在历史书中,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时间、地点还有人物来将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。值得注意的是,我们对此三者的掌握并不需要十分精确,只需要有一个粗略的了解,就足以粗略地定位一个历史事件。通过这样的定位方法,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建立起事件之间关联的网络,从而对整个历史发展有一个大略的认识。但是外国的历史则不然。我对于外国历史的政治兴替、地理位置乃至人物的传承,始终不如对中国历史熟悉,时间-地理-人物坐标网难以建立,所以在阅读外国历史的时候常常遇到障碍。
从这一点来看,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当在作者总结的三个图表中:从奥古斯都到神圣罗马帝国灭亡的罗马帝国大事表(见下图)、日耳曼-基督教-希腊罗马文明相互影响以及其后来的发展图表以及欧洲语言分布图。

 

 

这些图表(当然包括叙述论证这些图表的内容),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虽然粗糙但是方便携带的刻度尺,便于我们阅读其他西欧历史书的时候使用。

最后吐槽一句,其实这个名字翻译得不好,一股地摊味。


登录 *


loading captcha image...
(输入验证码)
or Ctrl+En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