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一假期的阅读和想法

因为最近一个月都睡得不是很好,所以五一回了一趟家。我的室友和我实验室的朋友在打乒乓球的时候说起这件事,觉得一向不喜欢回家的我居然回家了,实在可疑,最后他们推理的结果是我是被迫回家相亲。真是好推理。

说起来,我确实不喜欢回罗定。这次回家的时候,我也想了一下。除了交通这个因素之外,我觉得最大的不适应在于人际关系的构建。

虽在18岁之前,我一直都是在罗定生活,但其实更准确地说,在我五年级之后,我主要生活在罗定的学校里面,算来有八年,我是在学校里面成长的。我更习惯学校这种环境。如果让我概括我的人际关系,特点大概如下:1.这个圈子很稳定;2.我对这个圈子之外的人关注很少;3.即使进入我的交际圈,我们依然需要双方大量的互动来拉近心理距离;4.在我的交际圈内,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圈子,这些圈子之间的交集不多。这只是我个人的情况,我不知道有没有一般性。但明显这种情况跟我父母的不同,很明显的两点是:1.他们对不是自己圈子的人依然有很大兴趣(或者说他们的交际圈子太广了),我很难理解我爸居然认识我妈同事的亲戚这种事情,也很难理解他居然知道我小学的老师结了三次婚,而且还大致知道结婚对象的情况;2.即使是没有多大交际的人,他们见面都能营造一种相交已久的感觉,我不行,即使是已经互相认识的人,我都难以保证我们之间相处的时候不冷场。

这种差异,我觉得也造成了我们生活思维的不同。我认为我父母的生活是建立在一种“熟人思维”上,而我建立在一种“陌生人思维”上(估计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上,应该有专门的概念来描述)。他们认识他们买肉的肉贩(虽然不一定知道他们的名字),有他们的电话。而我通常就是随便找个地方买东西。当然,也有可能是我还没有在一个地方定居。这种熟人关系需要定居才能建立吧!

回家这段时间,看了《牛津通识读本:克尔凯郭尔》的一部分,本来以为是他的传记,没想到是他的哲学思想简介,因为还涉及到康德、黑格尔等人的思想,所以读了一阵之后,痛苦地发现其实我没有读懂,哲学实在不是我的菜(还有经济和金融)。然后又读了鲁迅的《二心集》,也不是容易读的。迅哥儿嘴炮毒辣,不过我觉得编辑他的杂文集,应该把当年其他人跟他对战的文章也收录进来,这样才精彩。最后实在没有办法,看他的《随想录》,这部分文章,平和很多,独立性很强,所以更容易读进去。

回来的是路上,我读了两期的《码农》(这么好的杂志居然是免费的,所以说,程序员就是实惠啊)。有几篇文章我觉得很有启发。

《为什么Pinterest是最让人失望的社交网络》,这篇文章当中有一句话:它引导甚至鼓励社交网络上最令人失望的一些动机——它从其他富有创意的网站上抽取内容,但却不回馈任何东西。一个良性的环境,应该是收益的人反馈环境,然后环境变得更好,再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收益。读完之后我也决定要做一些有益的反馈工作。我之前在微薄上读到一个SAS论坛上的同学,希望收集论文常用的图,然后用SAS画出来,并提供代码。我决定把这件事情用R(主要是用ggplot2做一遍),github地址是:统计绘图  。不过直到我写下这段东西的时候我还不知道画什么图比较好。所以,还是一个空白的项目。回头找经常画图做分析的师妹聊一下这个问题。

《别把自己当个超人》,这篇文章说是给初级程序员的建议,但更多是给一个在团队中的老手(更有经验,未必是更有才能)的建议:如何让新加入团队的成员更快熟悉工作思路。看完之后我觉得我让师妹自己去读文档这种做法不是好方法。我应该给她更多的指引。于是我在路上打起了给师妹的腹稿。

五一之前我的毛病是晚上睡不着,五一之后变成了:午睡起不来,悲伤啊。

随笔 Comments(5) 2014年5月07日 18:07